从技工院校走出的劳模工匠 — 赵长安:让琉璃在新时代里浴火重生

千年窑火,他的使命不熄,只要还有人仰望屋脊,琉璃便永不褪色。今年,他被授予“大国工匠”称号。

admin
24秒前
栏目 《行业动态》

赵长安第一次见到琉璃还是幼年时在小学同学家。那是一套晶莹剔透的琉璃圆桌和一只造型优雅的天鹅,鲜亮的色彩、温润的触感深深震撼了小小的他。从那一刻起,一个关于琉璃的梦想就在他的心中悄然扎根。那时的他不会想到,这份童年的悸动会成为他一生的追求。

如今,作为北京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的赵长安,把“琉璃梦”烧成大国匠心——让故宫太和殿的骑凤仙人在窑火中重生,也让千年琉璃走进小学课堂、飞入异国九龙壁。千年窑火,他的使命不熄,只要还有人仰望屋脊,琉璃便永不褪色。今年,他被授予“大国工匠”称号。

TJOyvs17rP5uXvi2.png

从“门外汉”到非遗传承人——一个“琉璃梦”的启程

赵长安并非出身于北京门头沟琉璃渠村的琉璃制造世家,也没有师傅引路的家庭背景,原本是石景山区加气混凝土三厂一名技术员的他,与琉璃烧制技艺并无交集。

1993年,北京市琉璃制品厂与其所在单位合并,计划开发琉璃工艺品。得知消息的赵长安,儿时的梦想被重新点燃,主动请缨调入位于门头沟的琉璃制品厂。然而,这份调动并不被看好——地处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当时并非理想工作地点。面对朋友、家人的劝阻,赵长安没有动摇,“别人不看好没关系,我就喜欢琉璃。”

来到厂里,他才发现,传统工艺面临断代危机——老匠人们已纷纷退休,只能跟着先入行的师兄们学习。为了学艺,赵长安从基础开始,边干边记,比如琉璃构件里的行话,像“撺头”“倘头”等,他都是一个词一个词背下来。从绘图、制模、配釉再到烧造,一道道工序他亲手摸索,不断试错,在琉璃火的炙烤下练就了一手过硬功夫。

两年后,赵长安第一次独立完成制模任务。在跟着师兄制作“三龙壁”的过程中,他不仅学到了技巧,还逐渐积累起了自信。为提高效率,他和师兄一起尝试技术改良,将传统人工铲平的方法升级为“预埋钢丝法”,将原本需要半天的工作压缩到几秒,效率与质量同步提升。这一革新让他在厂里崭露头角,也奠定了他未来在技术创新上的道路。

皇家工程里的“赵师傅”——琉璃背后的修复者

凭借精湛的技艺,赵长安不仅在工厂里得到了认可,也逐渐走上了国家级重点项目的舞台。1999年,国家博物馆启动大修工程,檐头上上百件琉璃构件需要按原样复制。赵长安和同事两人承担起整个测绘和制作任务。

他们爬上近30米高的脚手架,在高空中一点一点量取构件的尺寸、形状、位置与连接方式。不论寒风凛冽还是风吹日晒,他们忍着身体的不适,靠着笔和纸将那些复杂的曲线和节点还原到图纸上。后期,他们又在实验室反复推敲比例和烧制配比,历时数年终于将近百件构件一一复刻,达到了专家认可的还原度。

2006年,赵长安再次被选中参与故宫太和殿的修复项目。此次任务更为艰巨——复制的是太和殿屋脊上的骑凤仙人,这是一件北京市二级文物,要求“与原件分毫不差”。为达到要求,他对“凤”的每一根羽毛都进行了精准测量与手工雕刻,对原料的含水率、配比的比例、窑烧的温度曲线,也都反复测试、试验。连续两个月废寝忘食,终于烧制出令人惊艳的复制品。验收当天,专家用放大镜逐一核对,不禁感慨:“皇家琉璃,真没走样!”这八个字,成了他最自豪的荣耀。

不止于此,赵长安还参与了五台山、武当山、中山陵、阅江楼等多个国内历史建筑的琉璃构件修复工作,并为远在美国芝加哥的九龙壁建造担任中方技术指导。看着由3000多块琉璃拼接而成的中国文化地标在异国落成,他的自豪感溢于言表。

重燃窑火——让琉璃文化走进当代生活

2013年,环保压力和市场萎缩让北京琉璃制品厂陷入困境继而停产。窑火熄灭,老厂沉寂,眼前的场景一度让赵长安心中沉重。但他没有选择放弃,而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琉璃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。

赵长安先后在北京门头沟琉璃渠小学担任课外辅导员、社团老师,把琉璃制作带进课堂,还策划编写了专业资料《官式琉璃今解》,整理出1500多条数据、数百幅插图,成为行业标准性教材。

为了让琉璃文化走入现代生活,他大胆进行产品创新,从传统造型中汲取灵感,开发出微缩老北京门墩、太和殿走兽、琉璃佛像等工艺品,曾多次获得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奖项。

2020年,赵长安带领团队启动“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”项目,重新点燃古法窑火。经过3年恢复研究,烧制技术重现昔日风华,老厂房变身文创园,百年技艺焕发新生。他带队耗时9个月,成功复刻出一件高3.46米、重达4吨的故宫太和殿正吻,这是自康熙年间以来首次完整复烧的大型构件。这件作品亮相后惊艳四座,成为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播完美融合的典范。

如今,在琉璃渠村,正吻、走兽、抱鼓石……越来越多的琉璃精品从这里走出,进入文旅景点、城市展览,甚至跨越国门,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。“我们不是为了情怀搞复古,而是要让更多人看到琉璃的现代价值。”赵长安说。他深知,如果琉璃只是供在博物馆里,会离普通人太远;只有走入家庭、文创、旅游商品中,琉璃技艺才能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
匠心不熄——使命感与时代的同行
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,虽然掌握着吻作、釉作、窑作三大关键技艺,是少数能全流程操作的工艺师,但赵长安最关心的始终是传承问题。他四处奔走,招收年轻徒弟,在工作室里以“师带徒”的方式恢复传统窑烧技艺,还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联手,开设古建筑培训课程,将琉璃文化与教育体系对接,拓展非遗传承新路径。

“技艺要跟上时代,就必须创新。”赵长安说。在他看来,所谓“传”,就是将所学通透地传递出去;所谓“承”,就是将这份文化担当在肩上,发扬光大。他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为了一个愿景——“让琉璃在新时代里浴火重生”。

【对话】
▐ 问:您对大国工匠四个字的理解?

赵长安:大国工匠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,展现的是中国制造追求卓越、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。

▐ 问:如何成为大国工匠?

赵长安:成长为大国工匠,首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行业并充满敬畏之心。只有这样做起事来才能尽心尽力,做到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。30多年来,我不敢有丝毫懈怠,遇到问题总是要向师傅请教,刨根问底,直到完全明白。别人看到我做的活认为挺好了,但只要自己还不满意就要继续做,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有人说我太较真,可就是这种较真的劲头,让我在行业中有所建树,帮助成长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、大国工匠。

▐ 问: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大国工匠?

赵长安:在新时代,大国工匠不仅要技艺超群,更要精神高尚、能力全面,能够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支撑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。发扬工匠的引领力、成就力、创新力、专注力、传承力五力精神,肩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。

 

人物档案

o2lvxwOHGjL2twQa.png

赵长安,1966年2月生,现为北京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大国工匠,北京市劳动模范,高级技师。1993年至今参加了故宫博物院、国家博物馆、北京站、五台山、美国、德国、法国等国内外重要建筑的维修、复制和设计工作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