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秦岭山脉的余脉之间,陕西蓝田的土地曾见证过一位少年的成长足迹。如今,这片土地孕育的徐立平,已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传奇——他手握特制刀具,在火药上完成微米级的雕刻,用38年的坚守与精进,书写了大国工匠的"刀与火之歌"。

1968年出生的徐立平,童年在辗转中度过,最终在陕西扎下根来。1987年,19岁的徐立平从陕西航天技工学校毕业,在曾投身三线建设的母亲建议下,走进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7416厂,接过了火药整形的接力棒。
刚进厂时,师父带他观摩的废药点火试验令他终身难忘:"啪"的一声点火后,巨大的轰鸣、刺眼的火光与腾空的蘑菇云,即便隔着十几米仍能感受到灼人热浪。这堂课让他读懂了这份工作的危险——在火药上微雕,0.5毫米是行业允许的最大误差,而一根头发丝的静电都可能在0.6秒内引发爆炸。但他深知,"再危险的工作也要有人做,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"。

1989年,一台重点型号发动机试车前出现燃料药面裂纹,急需就地挖药排查。21岁的徐立平主动请缨加入突击队,钻进仅容一人半跪半蹲的发动机燃烧室。舱内充斥着刺鼻气味,缺氧环境让人头痛呕吐,每人每次本应只停留10分钟,他却凭着年轻力壮主动延长作业时间。两个多月里,他用木铲、铜铲一刀刀抠挖,累计取出300多公斤推进剂,成功找到故障根源。任务结束后,他的双腿疼得几乎无法行走,经长期康复训练才重返岗位。
这份与死神擦肩的经历,让徐立平更明白"精准"是安全的唯一保障。他每天重复"观察-判断-修正"的基本功,反复揣摩切削量、角度与力度,练到手臂酸痛仍不罢休。经年累月的打磨,让他练就了"指尖识精度"的绝技——经他手整形的药面误差不超过0.2毫米,比两张A4纸还薄,合格率始终保持100%,安全事故纪录至今为零。
面对技术革新,徐立平从未停下脚步。90年代厂里引入数控整形机,没有相关背景的他带头钻研编程知识,动员团队做实验模拟,提出的20多项硬件建议均被采纳,推动火药整形技术实现质的飞跃。2005年,为解决传统刀具效率低、风险高的问题,他利用周末泡在图书馆找灵感,历经三四个月设计迭代,研发出"立平刀",不仅消除安全隐患,更将效率提升50%。此后他陆续改进30余种刀具,其中9项获得国家专利。

作为师父,徐立平收徒只有两个标准:稳当与灵活。他常以同事因操作不慎牺牲的往事警示徒弟,用最严格的要求筑牢安全防线,同时鼓励团队创新,带出了一批兼具精湛技艺与创新思维的骨干。如今,这位获得"时代楷模""感动中国年度人物""大国工匠年度人物"等诸多荣誉的航天特级技师,脊柱已因长期单侧作业而侧弯,头发也因火药影响变得稀疏,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。
从蓝田走出的少年,到火药上的"微雕大师",徐立平用38年的坚守证明:真正的工匠精神,是于极致危险中追求极致精准,于岁月沉淀中践行初心使命。他手中的刀,雕刻的不仅是火药,更是中国航天的精度与高度。